网友<王木生>的回复:
宋代茶文化对日本茶文化的影响
1.日本第一本茶书《吃茶养身记》出版镰仓时代(1192一1333年),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诞生。作者荣西曾两次到中国潜心钻研禅学,同时还研究总结了宋朝的饮茶文化及其功效。荣西回国后,他在日本九州的背振山、圣福寺种了茶。当时荣西还送给京都拇尾高山寺明惠上人五粒茶籽,明惠将其种植在寺旁。由于那里的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丰茶的生长,所产茶的味道纯正,因此被后人珍重,人们将拇尾高山茶称做“本茶”,将这之外的茶称为“非茶”。荣西所著《吃茶养生记》分上、下两卷,用汉文写成,开篇便写道:“茶也,末代养生之仙药,人伦延龄之妙术也”。荣西根据自己在中国的体验和见闻,记叙了当时的末茶点饮法。由于此书的问世,日本的饮茶文化不断普及扩大,导致300年后日本茶道的成立。荣西既是日本的禅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
2.日本茶道的主要流派荣西之后,日本茶文化的普及分为两大流派,一是禅宗流派,一是律宗流派。禅宗流派以荣西及其后的拇尾高山寺的明惠上人,律宗流派则以西大寺的敷尊、极乐寺的忍性为主。饮茶活动以寺院位中心,并且由寺院普及到民间,这是镰仓时代茶文化的主流。镰仓时代末期,上层武家社会的新趣味、新娱乐“斗茶”开始流行,通过品茶区分茶的产地的斗茶会后来成为室町茶的主流。3.日本茶文化——斗茶的形成日本文永四年(1267年),筑前崇福寺开山者南浦绍明禅师从中国的宋朝回到日本,获赠径山寺茶道具“台子”(茶具架)一式并茶典七部。“台子”后传人大德寺,梦窗疏石国师率先在茶事中使用了台子,日本“茶道”又增进了新的内容。室町时代(1333一1573年),受宋元点茶道的影响,模仿宋朝的“斗茶”,出现了具有游艺性的斗茶热潮。特别是在室町时代前期,豪华的“斗茶”成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但是,与宋代文人们高雅的斗茶不同,日本斗茶的主角是武士阶层,斗茶是扩大交际、炫耀从中国进口货物、大吃大喝的聚会。到了室町时代的中后期,斗茶内容是更复杂、奖品种类也更多,据记载有茶碗、陶器、扇子、砚台、檀香、蜡烛、鸟器、刀、钱等。比起中国宋代的斗茶来,室町时代的斗茶更富有游艺性,这是由日本文化具有游艺性的特点决定的。摆弄进口货,模仿宋朝人饮茶,是一件风雅之事。当然,在室町时代的斗茶会里,也有一些高雅的茶会。室町时代的斗茶经过形成、鼎盛之后,逐渐向高级化发展,为东山时代的书院茶准备了条件。书院茶是在书院式建筑里进行、主客都跪坐,主人在客人前庄重地为客人点茶的茶会。没有晶茶比赛的内容,也没有奖品,茶室里绝对安静,主客问茶简明扼要,一扫室町斗茶的杂乱、拜物的风气。日本茶道的点茶程序在“书院茶”时代基本确定下来。书院式建筑的产生使进口的唐宋艺术晶与日本式房室融合在一起,并且使立式的禅院茶礼变成了纯日本式的跪坐茶礼。书院茶将外来的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结合在一起,在日本茶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网友<康康map>的回复:
宋代建安斗茶盛行
(一)宋代建安繁荣的茶叶生产。
宋代中国“斗茶”的发源地是建安,这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光照丰富,属中亚热带海洋性湿润季风气候,地理环境与气候都很适合茶叶的栽种。
宋代建州茶产区集中,每到采茶季节,“千夫雷动,一时之盛,诚为伟观”。[1]而建安茶无论是质量还是产量都是建州其它地方无法相比的。建安茶区在北宋时就已形成了“喊山”之俗:“调民数千,鼓噪山旁,以达阳气”。[2]从“调民数千”去“喊山”来看,当时建安茶叶生产规模已经相当大。
宋代建安北苑贡茶名闻天下,北苑贡茶产于凤凰山,即今建瓯市东峰镇霞镇村境内的凤山茶场。北苑之名始于五代,龙启中(933-934)里人张廷晖将凤凰山方圆30里茶园献给闽王后不久就被列为皇家御茶园,凤凰山因位于闽国北部,故称北苑。
宋朝宫廷以及贵族用茶,都将茶制成团饼饮用。北苑贡茶在宋代成为皇室贡茶中的极品,“制愈精,数愈多,胯式屡变,而品不一”。[3]北宋太平兴国初年,朝廷特置龙凤模印,监造团茶以别一般的庶饮。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中曾谓龙凤团茶:“其价值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宋徽宗赵估在《大观茶论》中评道:“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凤团饼茶,名冠天下。”这里的“建溪之贡”即是指北苑贡茶。
(二)宋代建安斗茶
唐冯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从唐朝后期开始,建安茶农们便有斗茶习俗,这是审评茶叶质量和比试点茶技艺高下的一种茶艺。
宋代建安斗茶品鉴之精,陈义之高,前所未有。其斗茶程序十分复杂,包括斗茶香、斗茶味、斗茶具等。每当新茶制成后,建安茶农们各自把新制的茶饼碾成末,放在茶盏内,沏以新沸开水,比试茶水汤色、汤花。汤花以泛起白色泡沫为贵,搅动后以青白色为佳,若茶汤在茶盏周围沾上水痕则为负。
开始只是建安茶农的比试,后来上至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下至庶民百姓皆纷纷效行,引为乐事,茶宴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随后通过各种途径,尤其是经丁谓、蔡襄等人倡导宣扬,逐渐地宋代统治者对斗茶也乐在其中,这种“斗茶”习俗逐渐发展成为鉴尝茶品、冲泡茶艺的盛会。
建安茶文化繁荣从宋代建安的建窑可见一斑。盛于宋代的建州的建窑是我国宋代八大名窑之一,它分布在建阳县(原建安县)水吉的后井、池中村一带,兴盛于两宋、元初,宋时在此窑炉群集,有长龙窑九十九条。
建窑生产的兔毫盏釉色或漆里发亮,或黑中闪现金黄、银色兔毫纹,下半部露胎无釉,胎骨给黑、坚硬,扣之有金属声,它代表了宋代黑釉瓷器的最高成就。朱淡《陶说》云:“宋时茶尚撇碗,以建安兔毫为上品”。
宋人评茶以白为上,蔡襄《茶录》的第一句就是“茶色贵白”。这是斗茶胜负的衡量标准。宋朝皇帝特别是宋微宗很喜欢用“建盏”饮茶,他认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他对建窑生产的兔毫茶盏推崇备至,当时的官员也争相效仿,以用“建盏”饮茶为时尚。
建安斗茶向日本的传播
(一)通过浙江一带间接地传往日本
宋代,日本来中国学习和中国赴日本讲经传法的僧侣人数的增多,他们把中国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带到了日本,同时也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有力传播者。
文人墨客的褒扬极大地推动了建安茶文化的传播。陆游先后写下以茶为题材的诗篇三百九十多首,其中有很多是关于建安茶事的。宋代梅尧臣也写了六十多首,他写的《建溪新茗》、《答建州沈屯寄新茶》等.建安斗茶通过皇帝及文人、士大夫、商人等传播到江浙一带,又通过浙江径山等寺院传到了日本。从建安传来的斗茶游戏伴随着皇帝的宣扬很快在浙江一带流行开来。
宋代浙江一带既集中了中日贸易的主要港口,又是禅宗、名刹、名僧荟萃之地,日僧如荣西、南浦绍明、道元、清拙正澄等多前往江浙学习,宋僧也多从江浙港口东渡日本。在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许多日本禅宗僧侣留学于浙江天台国清寺、宁波天童寺和余杭的径山寺等,学习并掌握了当地种茶、制茶、饮茶技术。
斗茶虽以建安为盛,日本来留学的僧侣却很少到建安,径山茶礼成为了日本茶道的直接源头。日本僧侣们把径山寺的“斗茶”、“点茶”、“茶会”、“茶宴”等茶文化传人日本,甚至在浙江天目山留学的日本僧侣把辗转运到浙江天目山一带的建州黑釉盏带回日本,或许他们不知道这种茶盏来自于建州,所以把这种茶盏叫做“天目”釉,并一直沿袭至今。今天日本“茶道”仍使用模仿建盏的茶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