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阿啵呲嘚>的回复:
最西端的是茶场庙,它是明代遗存建筑,主脊檐饰有双龙图案,主脊檐、二脊檐上下都刻绘着石灰雕与壁画。历史风雨在上面留下了斑驳的印记,有些壁画已让人觉得似乎是雾里看花。大门上方是周昌霁的手书“茶场庙”石匾。庙为三开间,穿斗式和抬梁式混合结构,庙内供奉着在当地灵威显赫的“茶神”即“真君大帝”许逊。许逊是晋代著名的道教大师,成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相信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但这里记载的却是一个被历史遗忘的故事。早在晋代,许逊传播道教,游历至此地,见茶树满山遍野,且质量上佳,而茶叶却滞销,农民生活清苦。在古代,文人墨客之雅总很难摆脱与茶酒风物之干系,于是许逊就在此地留了下来,与茶农一道研究加工工艺,制成“婺州东白”,并派出道童到各庙庵施茶,受到各方一致好评。从此,“婺州东白”畅销各地,到唐代,“婺州东白”被朝廷列为贡品,并被收入陆羽的《茶经》之中。后来,“茶神”许逊就被千千万万的人顶礼膜拜,千百年来不从间断。每年春茶开摘,茶农便奉上第一株新茶,先祭“茶神”;秋收后,茶农便来拜谢“茶神”,于是便形成两个以茶叶等物质交易、茶文化、民俗文化表演为中心、影响巨大的传统庙会——春社和秋社。
与茶场一墙之隔的是茶场管理用房,是古时朝廷官员在此征税办公的场所。而今,管理用房已变成了“观音禅师”。据说,早在宋代,这里就已经建有茶场和茶场庙,设有“茶纲”,到清咸丰二年,朝廷委派东阳县衙管理茶场,立“奉谕禁茶叶洋价称头碑”、“奉谕禁白术洋价称头碑”、“奉谕禁粮食洋价称头碑”三大碑。二00四年十二月,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在详细考查古茶场后指出:“这种古代市场功能性建筑在国内实属罕见,堪称茶业发展史上的‘活化石",与古茶场密不可分的一系列茶文化令人称奇,填补了我国文保史上的茶文化空白。‘三大碑"说明玉山古茶场除季节性茶叶交易外,平时还有白术、粮食等商品自由交易,反映了综合市场的特性,同时见证了山区经济发展的轨迹。”
从管理用房旁边的耳房转出,古茶场便赫然在目。古茶场在空间上,给人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一个四四方方的院子。其实她是由“两进、两井、一门楼”组成。前后两进房子均为五开间,中三间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厢房十四榀柱子围成了一个大四合院(即大天井),均为二层楼房,形式为走马楼。楼上临天井四面是相通的廊,以便于楼上客商往来。楼下为固定摊位及自由交易摊位。大天井里原本有一个飞檐翅角的戏台,听老辈们说,上有雕龙画凤,葫芦定风叉等,精工细致,堪称这里的建筑经典。从中间一进两侧大简易楼梯拾级而上,楼上便是古时观戏的贵宾台。台中有一张旧桌,桌旁放置着一张古色的茶缸,上有茶叶文饰,腹部还有“周顺德记”四字,可见茶缸主人家底颇丰。而古时候,也正是在这台子上,人们开展“斗茶”、“猜茶谜”等游戏时,就少不了这种茶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