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里论外几>的回复:
红茶并不都是越陈越好。陈放时间久的红茶,其香气表现肯定不如新茶好,但如果原料红茶的嫩度适中、烘干尽量日晒的方式,那对于后期的存放,还是值得期待的。
红茶并非不能陈放,但陈放后的品质高低就取决于原材料的鲜嫩程度、加工工艺的把握以及储藏环境的控制,但总体而言,如非必要,红茶还是在最佳的品饮期消费掉。
按照现代工艺加工精制而成的红茶,高温烘干后,正常的保存期在1-3年左右。而储存得当的话,一般红茶的最佳品饮期在一至二年左右,尤其是半年内的红茶,味香水甜,甘润爽口。
以往,红茶喝新不喝陈,也算是红茶的一条不成文的通用法则。
茶叶储藏跟外界环境紧密相关,光线、温度、湿度、空气等因素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茶叶原有品质。储存得好,放个七八年、十几年也不是啥事;储存得不好,不用三年,可能第二年品质就下降了。
茶叶陈放,是否会越陈越好,主要取决于茶叶的活性以及在存放过程中是否有微生物、酶类物质的参与,导致茶叶的缓慢再发酵。譬如说,后发酵类的黑茶就是在陈放过程中,发生缓慢发酵,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陈香。
而红茶是全发酵茶类,茶叶的基本品质特征,例如:条索粗细、香气高低、滋味厚薄等在萎凋、揉捻等环节中就逐步加以固化确认,高温干燥后,就形成了这批茶的基本品质特征。
由于是全发酵茶类,红茶的烘干干燥是关键工艺。茶叶的活性就不会像不发酵的绿茶、半发酵的乌龙茶那么充满变量,且随着时间推移,茶叶中的芳香类物质会逐步挥发散失,并且缓慢氧化。
扩展资料
红茶的陈放方法
1、其一,熟茶的后发酵,大都是仰赖曲菌作用。在春、夏季时会长白酶菌,让茶叶霉化。而秋冬较潮湿时,会长黄酶菌,加速茶叶的陈化。这是正常的现象(但不可有绿色及黑色的霉菌)。
每经此一周期,茶的滋味就会往前推一步,变得更好喝。唯发酵中的茶,前面二泡不太好喝,所以可以倒掉,第三、四泡起就会正常,不必担心。
2、其二,当茶放在茶罐中时,最好找个橱柜子放,不要再放在太通风处。因为茶叶会变酸,不好喝,并且会延缓曲菌作用,而降低茶叶品质。一旦觉得滋味口感符合自己的理想时,记得用绵布将口封起来(但不要用盖子盖起来),让茶叶透气并保持在最佳的状态。
熟茶的赏味期间比较早到,所以价位也比较便宜。虽然收敛性不像生茶,但却可以省下陈放的时间,对喜爱老茶口味的台湾人,现在也慢慢的可以接受了。
3、基本上,好的生普洱茶,就好象高级绿茶一般,中低温冲泡时,还是很清甜的。而等到茶叶表面变红色,芽叶由白色转成浅褐色,表面有油光时,此时茶应该是最好喝的时候,就可将盖子盖上,降低后发酵的的速度。
如果购买的数量多一点,其余的不要拨碎,一整批放在一起,效果更好。当然储存的罐子也要大一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茶
网友<侠客>的回复:
近年来茶圈内逐渐流行起茶越陈越香的说法,黑陈茶屡屡被炒出天价来,以至于很多人不明所以,盲目的跟风追逐陈茶。其实多了解一点茶叶知识就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茶叶都是越陈越好的,红茶就不是。
不知道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以普洱茶为主的黑茶类大行其道,大有称霸茶界的态势,所以才有“茶叶越陈越香”这个荒谬说法的频繁出现,很多初学喝茶的茶友被误导,而忽略了这种说法是有前提的现实。这种说法在以黑茶类为代表的有后发酵价值的茶上才算适用。
红茶和绿茶在传统上都是属于即时品饮的茶,尤其绿茶提倡的就是鲜爽,当年茶当年喝最好,红茶无分新老,口感上都不会有太大明显的变化。
再说,即便是黑茶类,也不是绝对的越陈越好,前提是必须要有好的优质原料,成熟的加工工艺,和完善的储藏条件下,在一定的年限内才会越陈越好喝。因此,跟风不可盲目,收藏也更要谨慎,起码你得会分辨,只有好茶,在好的工艺、储藏环境、一定年限内,才有越陈越香的可能。
在制作过程和工艺上,茶叶的发酵过程其实就是茶叶的氧化过程,茶叶的发酵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内源性酶促发酵”,另一种是“外来微生物发酵”,也就是我们说的后发酵茶。红茶是全发酵茶,属于内源性酶促发酵茶,在加工过程中,已经完成了发酵即氧化过程,茶多酚类物质已经被氧化成茶红素,所以汤色才会红艳明亮,在后期的储藏过程中不在需要外来微生物的参与。
黑茶类属于外来微生物发酵类型,其陈化过程就是茶叶在储藏期间受外来微生物的参与,不断进行后期发酵(氧化)的过程。茶多酚在储藏的过程中,随着缓慢的氧化,变成茶黄素,因此汤色金黄,随着时间叠加,又继续氧化成茶红素,此时的茶汤变红亮,如果继续氧化,则会变成茶褐素,茶汤就会变得褐红暗沉。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不仅汤色发生着变化,口感滋味也会跟着发生一些变化,最明显的就是一股陈旧气,就和生活中那些文物的历史感一样,是一种概念
网友<大牛哥>的回复: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保质期可达二三年,但是存放时间越长,茶叶的味道也会随之改变,最好的方法是在18个月里饮完。
网友<牛云>的回复:
你记错了,是普洱茶的生茶越陈越好
红茶还是不要留,越早喝越好喝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