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一颗苹果>的回复:
日本茶道的源流,应上溯至8世纪上半叶。那时日本从中国引进茶文化,完全是照搬中国贵族书院式的茶道模式。可是,经过四五个世纪的吸收消化,到了16世纪,千利休提倡茶道应以“无中万般有”、“一即是多”的禅宗思想为根底,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他首先改革了茶室,由书院式的茶道,发展为草庵式的茶道,从茶室建筑、装饰和摆设,到煮茶方法、使用茶具样式和吃茶礼仪,进一步融入禅的简素清寂的精神,俗称“空寂茶”。由此在日本有“茶禅一昧”的说法,茶道也因此成为修炼精神和交际礼法之道。这些年来,我多次出入茶室,感受到茶室的特殊韵味。草庵式茶室是原木结构、草葺人字形屋顶,内外均为土墙。窗框是苇编的,不镶玻璃,糊上白色的日本纸,一切保持原色,顺其自然。茶室都很狭窄,仅有二铺席乃至一铺席半的面积。但整个茶室色彩沉静,使茶人容易达到纯粹的精神交流。
作为茶室组成部分的庭园,叫做露地,地形细长,是进出茶室的必经之路。在前庭置石灯笼和踏脚石,底部和周围缀满苔藓。踏脚石由约7至15块的奇数组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摆法顺其自然,以不引人注目为度。同时种植松、竹,日本人认为松是纯洁的表现,青竹是“清寂”的表现。茶室与露地相配合,营造出一种枯淡的气氛。
茶室室内的惟一装饰就是设有一个壁龛,内挂一画轴或字幅。画轴一般多是日本水墨山水画,其最大特色,就是画面留下很大的余白,这种余白不是作为简单的“虚”的“无”,而是一种充实的“无”,即用“无心的心”来填补和充实。也就是渗进了强烈的禅的“无中万般有”的艺术思想。不摆脱虚妄之念,是无法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的。比如画风,风本是无色,作为无色的色,在水墨画面却存在无限的色。有如清代画家金冬心所言:“能画一枝风有声”,以无声、无色而达到“绘声”、“绘色”的艺术效果。在柔和的线与色中潜藏着敏锐的禅机,不用禅的“心眼”是感受不到的。
壁龛内还置一个花瓶,多为竹制,上面吊一支花或插上一朵小花。小花瓣上点一滴水珠子,在茶室昏暗的光线下,像是散落的一颗珍珠,晶莹欲滴,托出一朵小花比百花更加生辉。
总之,草庵式茶室里里外外,与茶道的“空寂”的精神,以及“和敬清寂”的理想是完全协调一致的。正如南坊宗启的茶道书《南坊录》所说的:“一宇草庵二铺席,充满了空寂”。
以“心”来感受,禅也在茶中
现代以来,茶室虽多非草庵,惟其茶道的简素精神不变。有一回,笔者出席一年一度的明治神宫的传统春季茶道仪式,到了茶室入口,那里置有一个利用天然石凿成的石钵,钵内满是苔藓,盛满纯净的水。进入茶室之前,用石钵里的水洗手和漱口,以起到净化精神的作用。走进茶室,室内的光特别柔和,置身其间,首先就给人一种平和宁静的感觉。室内别无其他摆设,不繁不丽,席地而坐,将视线投向壁龛,壁龛里挂着一幅古字残片,置身于这种独具匠心的艺术空间,会引起人们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动。茶道仪式就在这样静寂低徊的氛围中开始了。
这时候,如果将视线投落在窄小的榻榻米上,在自然的光照下,庭园的竹透过纸窗投在铺席上的影子,简直就像泼上去的一幅竹水墨画!也许惟有这时候,茶客落入冥想,就会心生一种美的“空寂”与“幽玄”。置身于这种境界,对千利休“径通茶室来品茗,世人聚此绝俗念”这样一首和歌就会有更深切的体味。
据说,上述提及的《南坊录》的作者,是千利休的高足。他亲录了从千利休那里习来的“空寂茶”的心得,是一部难得的茶文化经典著作。其中一段话很好地阐述了千利休的“空寂茶”的精神,他写道:“空寂本意,是表示佛的清净无垢的世界。草庵式茶道乃拂却尘芥,主客诚心相交,不言规矩和法式,惟生火、煮水、吃茶而已,别无他事。亦即佛心显露之所在也。只拘泥于礼法,则会堕入于凡俗。……皆不可悟得茶道之髓也。”如果不是身临其境,以“心”来感受,是体会不到南坊宗启所云:“一盅茶,品味,禅也在茶中”。
平衡现代人的身心
如今日本茶道流派纷呈,最著名的是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三家。不少茶室的内外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茶道的精神本质不变,仍然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日本人将茶道完全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一是作为礼仪教育,以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茶道是日本中小学生课余学习的重要科目,就像我国许多家庭将自己的小孩课余送去学习钢琴或其他乐器一样,起到了修身养性的作用。此外姑娘出嫁前,还要经过特别的茶道程序训练,以作为主妇有条不紊地操持家务的基本训练之一。二是作为心理辅导的重要一课,是白领阶层缓解压力、寻找心理平衡、消除身心疲劳的好方式。这类茶道活动,尤以年轻职业女性居多,她们在节假日或上茶道教室,或去庵堂参加茶道仪式,以达到清爽精神、净化心灵和交谊的目的。日本各寺庙也都开有坐禅班,周末总是爆满。白领阶层的高级管理人员还利用举行茶道这种形式,进行社交活动和公关活动。三是茶道作为一门文化学科的分科,列入了大学教程。我所熟悉的一位女生留日攻读这门课程,还荣获茶道学博士学位。
http://www.cluyu.cn/pcld/mins_open.asp?pt=各国茶道&id=6146
网友<侠客>的回复:
最近,日本的年轻人也开始喜欢喝中国茶。中国茶除了人们所熟悉的乌龙茶之外,还有白茶、绿茶、红茶和黑茶等,品种繁多。日本的消费者不仅对中国茶的质量要求很高,而且对茶的泡法也很讲究,他们喜欢享受清香四溢、回味无穷的品味,悠闲地消遣。除了在旅游时品尝过地道中国茶的年轻妇女之外,很多曾一度痴迷于葡萄酒的二三十岁的男性也加入了新的“品茶一族”。
杂志编辑左藤信之从去年开始迷上了中国茶。他在横滨市的一家茶叶专卖店品尝台湾产“文山包种茶”时,被那近似绿茶的柔和的色调、舒适的口感以及高雅的香味所吸引。他说:“以前一说起中国茶,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罐装的乌龙茶。但没想到还有这样的茶,我感到很惊奇。”
一位女职员在去年喜欢中国茶的朋友的极力推荐下,到提供茶饮的餐馆品茶,从那时起她便喜欢上了中国茶。她爱喝有花果香味的茶。
片冈物产公司在东京
都涩谷区开设了一家中国茶专卖店,取名“英记茶庄”。店长藤原八重美介绍说:“很多20至40多岁的妇女,甚至男性都开始在家里品茶。100克1000日元左右的中等价格的茶叶销量增加很快。”
在英记茶庄,深受妇女喜爱的花茶和台湾有名的“冻顶乌龙茶” 的销量是去年的2倍。“戈儿香茶”和“仙桃茉莉花茶”也很受欢迎。所谓“仙桃茉莉花茶”就是把茶叶团成珠形,泡在杯子里后像花盛开一样。此外,20年才长成的普洱茶最近销量也很好。
很多要人在买茶的同时,还特地挑选与之相配套的茶具。中国茶的泡法是先注入热水洗茶叶。然后再重新注入热水,把第一次用来洗茶叶的水浇到茶壶上保湿。藤原说:“这一道道工序能让人平心静气,这也是中国茶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网友
中国茶文化渊源流长,历史悠久。相传远古时代,就有神农氏遍尝百草,“日遇七十毒,遇茶而解”的佳话。从此,茶先是作为药物为我们的祖先所认识,而后又被做为饮料传遍亚洲,传遍全球。朝鲜早在新罗王(公元632-646年)统一之后,就从中国传人了饮茶的习惯。日本遣唐使传教大师最澄及弘法大师空海于公元804年人唐,分别于805年和806年返回日本,回国都带去了中国的茶籽试种于日本。自从遣唐使学问增最澄及空海在日本播下中国茶种之后,南宋时期又一位日本著名高僧庵荣西(1141——1215年),又名叶上房,于1168年及1187年先后两次人来到浙江天台山、四明山、天童禅寺等地求法,在中国客居四年,他回日本时也带去了不少茶籽,亲自种植于脊振山(即福冈西南),1207年荣西将茶种赠送给山城拇尾的高并(明惠上人),高并在该山培育起来,茶种又通过宇治传向日本各地,称为拇尾茶,博得日本名茶的声誉。在荣西禅师的自传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载敬条供佛的经过,他说“登天台山见青龙子石桥,拜罗汉于饼峰,供茶场而感现异花于盏中。”